(通讯员 张浔 王碧 编辑 陈杰)“阳光、空气和水支撑我们的生命,善良、智慧与深情为生命注入血脉,岁月、山河及笑容赋予生命以意义。 感谢在过去四年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风景。是你们的出现,让我的大学生活独一无二且有岁月可回首……”我院2015级环境工程菁英班李凡同学在其毕业论文《氯化铈在污泥化学调理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导师张伟军)结尾的致谢中这样写到。
这篇一千余字的致谢,平淡朴实,真情流露。大学四年间,老师的关爱与指导、同学的友善与真诚、至亲的关心与呵护、自己的努力与拼搏,点点滴滴,都让作者心怀感激。甚至于东湖绿道旁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水,因与作者共同经历和见证了许多故事,也让作者留恋与感恩。
李凡同学在本科生毕业答辩现场
如今,李凡同学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他将带着这份感恩、成长与收获,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附致谢原文
致谢
阳光、空气和水支撑我们的生命,善良、智慧与深情为生命注入血脉,岁月、山河及笑容赋予生命以意义。
感谢在过去四年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风景。是你们的出现,让我的大学生活独一无二且有岁月可回首。
首先感谢我的老师:张伟军导师在本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提供了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他活跃的学术思维使我受益匪浅,快速把握问题关键的能力让我佩服;孔少飞老师勤勉治学的风范,以及在我推免阶段所给予的毫无保留的帮助,都令我深深铭记与感动;谢作明老师是我的班主任,虽然我一直认为我们是两类“频率”不一样的人,但在言辞举止间亦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关切、期望与帮助;数理学院的李志明老师,是对我整个大学四年都具有非凡意义的一位老师,他对教学的专注与投入,对学生的尽心与负责,一直从讲授极限的定义贯穿到级数的展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百六十个课时,全程板书。自大一下学期起,我们亦师亦友,也很荣幸能够和李老师建立这样一段美好的友谊,屡次得到李老师“超常”的信任,令我既感动也惭愧;李立青老师一直都恰似一位“高年级学长”,如同朋友那样和善、平等与亲切,虽然常在专业课的课堂上教我们“学英语”,但奈何我的英语还是无甚长进,实在愧疚。
忘不了必赢唯一官方网站童蕾老师、胡学玉老师、李小倩老师、崔艳萍老师、刘慧老师、刘延峰老师和李静老师倾心倾力授课的课堂,也忘不了数理学院魏有峰老师、李宏伟老师、肖海军老师、刘安平老师,外国语学院赵竞玲老师和地学院陈旭老师秉笔陈词、认真教学时的模样,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教会我当以一种怎样的态度与热情去对待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或许这些授课内容早已被遗忘,但那些剩下的难以言传的东西却也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这或许早已与专业无关,但仍与为人有关。
感谢王乾第师兄和徐琼莹师姐在专业知识及学术思维上给予我的帮助,更感谢他们在我实验失败时给我的开导、支持和信心,让我渐渐从自我怀疑的阴影中走出;感谢唐明悦师姐和王慧迪师姐在实验上给予的帮助,特别是和唐明悦师姐合作实验的时期,尤为感谢;感谢郑煌师兄、郑淑睿师姐和曾昕师兄曾经不断给予的帮助,你们的友善与真诚让我无论何时都倍感亲切。
感谢我在社团和宿舍的朋友们,是你们的出现,让我经历了一个千金不换的大学生活,倘若再给我一次重新报考的机会,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再选择地大,因为你们,因为遇见。
感谢东湖绿道,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桥一水,感谢它们接纳了我太多的负面情绪,每次散步过后都会平静很多。更感谢这里见证了我与好朋友间相约的漫步闲聊,往后,何处再去寻得这样珍贵而纯粹的友谊。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虽然他们关心的话每次都不长,但情义却很深、很重。此外,我还要稍微感谢一下我自己,没有对四年前自己刚踏进校门时许下的承诺失信。
得遇至亲、良师、益友、胜景,幸之。
2019年5月
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